“大窯文化”遺址,位于呼和浩特市東郊33公里處,保合少多大窯村南。1973年發(fā)現(xiàn),分布著由太古代花崗片麻巖和燧石構(gòu)成的小山,其燧石質(zhì)地堅韌、易擊打成形,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。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,古代人類就陸續(xù)到這里開采石料,制成生產(chǎn)、生活用具。在遺址范圍內(nèi),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。1976年、1983年發(fā)掘,先后出土大量石器,主要有石核、石片、刮削器、尖狀器、砍砸器、石錘、石球等,其中尤以刮削器、鉆具、尖狀器等為多。根據(jù)古地磁、放射性碳素斷代、石器型制等考古學(xué)測定等斷代方法。大窯遺址年代為距今70萬年至1萬年前,分舊石器時代早期、中期、晚期三個階段。依據(jù)石器類型,將晚期定名為“大窯文化”,這個時期的石制品種類多樣,有石核、石片,多種砍咂器和刮削器,其中龜背形刮削器獨具特色,是該文化的典型石器。與人類同時期的其他哺乳動物有,腫骨鹿、真馬、嚙齒動物、駝鳥、羚羊、原始牛、赤鹿、披毛犀、虎、古菱齒象等。 在呼和浩特市郊區(qū)保合少鄉(xiāng)大窯村南山坡上,位于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。 大窯文化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于1973年10月,當(dāng)時考古工作者發(fā)現(xiàn)了石核、石片,石斧等387件, 引起國內(nèi)外許多專家學(xué)者的重視。許多外國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繼來呼考察。經(jīng)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(fā)掘和科學(xué)研究,經(jīng)我國著名考古學(xué)家賈蘭坡、裴文中和呂遵諤先生鑒定,肯定為舊石界時代早期的遺跡,是一石器制造場。
日期 | 天氣現(xiàn)象 | 氣溫 | 風(fēng)向 | 風(fēng)力 | 氣壓 | 濕度 |
---|
8日周二 | 白天 | ![]() | 晴 | 高溫7℃ | 西北風(fēng) | 3-4 | 885hPa | 39% |
夜間 | ![]() | 晴 | 低溫-6℃ | 西風(fēng) | 3-4 | 885hPa | 39% |
9日周三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0℃ | 西風(fēng) | 3-4 | 882hPa | 37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5℃ | 西風(fēng) | 3-4 | 882hPa | 37% |
10日周四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1℃ | 西風(fēng) | 1-2 | 883hPa | 31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3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83hPa | 31% |
11日周五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2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83hPa | 33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3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83hPa | 33% |
12日周六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4℃ | 西北風(fēng) | 1-2 | 878hPa | 37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1℃ | 西風(fēng) | 1-2 | 878hPa | 37% |
13日周日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2℃ | 西風(fēng) | 1-2 | 875hPa | 39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-2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75hPa | 39% |
14日周一 | 白天 | ![]() |
晴 | 高溫14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84hPa | 40% |
夜間 | ![]() |
晴 | 低溫1℃ | 西南風(fēng) | 1-2 | 884hPa | 40% |